11月21日晨会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1-11-28浏览次数:1154

 

        陆韬羽: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早上好。

        邢一迪:我是高二五班的邢一迪。

        陆韬羽:我是高二二班的陆韬羽。

                                            

        邢一迪:陆韬羽啊,最近为了文学社的社刊,我真是忙得不可开交。

 

        陆韬羽:文学社的大家不都是这样么?不过为了一本更精彩的《镜》,这些付出都是值得的。

 

        邢一迪:没错。所以,也希望大家能多多参与进来。敬请期待我们的社刊。

 
        陆韬羽:言归正传。白驹过隙,又到了一年的读书节了。

 

        邢一迪:这是南外最低调的校园节日,因为,书,是一位安静的伴侣。

        陆韬羽:今天我请来了高一的一位学妹,下面就有请叶加炜同学来交流一下她对读书的感受。
 

       

        叶加炜:大家好,我是高一六班的叶加炜。

       在南外读了四年书,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喜欢上了读书。

        为什么说这是收获呢?

                                                

        因为我感到,读书能拓宽我的视野,能解答我的疑问,让我了解原先从未涉及过的东西。许多次读完一本好书,我都好像获得了一段丰富多彩的经历,并且心中期待下一次的相遇会更加值得纪念。

      也许好好读一本书需要耗费很多原本用来休息的时间,但读完它,我们总会拥有一种令自己感动的体会,光是这么一段过程,就比结果更重要。

      而且,书是前辈们思想的结晶,读一本好书可以让我们较为轻松地获得前辈们通过亲身经历所总结出的教训,有一个更加顺利的人生。

      有时读书也可以并不功利,读一本书可能只是因为它有吸引人的情节或者设定,甚至只是因为它有着精美的文字。无论如何如果一本书吸引了你,那就读吧,给自己一个了解新鲜事物的机会。

      祝大家在今年的读书节期间,都能找到一本自己爱读的书。

 
 
        邢一迪:感谢叶加炜同学与我们分享了她的心得。

 

        陆韬羽:其实要说读书,老师们比我们资历深厚得多。

 

        邢一迪:特别是那几位在南外校园里以渊博而为人称道的语文老师。

        陆韬羽:下面便有请白金老师来给我们谈一谈读书,和读书节。
 

       

        白金:对自己说的话——越读越觉得自己可怜

        严格意义上说,我10岁就失学了。那是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我才上小学三年级,此后十年没有系统地读过书。插队到农村那年才17岁。“文革”之中,要想读书也是罪过。那些年,最困难的是没书看,没办法,有什么就读什么。只要是文史哲类的书,饥不择食,捞到都看。记得在农村时,借到一本残缺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次日要还,几个同学每人只能读两个小时,从晚上八点排队轮流,轮到我时已是凌晨四点,匆匆浏览早已读过却又久违了的名著,那种感觉,真正是老友重逢,内心充满了喜悦,六点时又要下田干活,那时真正能感到,有书读,真是莫大的幸福与享受。甚至看到乡间百姓收藏的京剧唱本《四郎探母》,都觉得如获至宝。十几年后我看到茨威格的小说《象棋的故事》,深有同感。在文革专制时代,无所谓监狱不监狱,不过是有人呆在小监狱里,有人,呆在更大的精神监狱里罢了。

       我读书一向比较杂,绝对谈不上做学问。我想懂得的东西太多,但是我没有那种能力和精力,只能说尽可能地丰富自己的积累。而肯读书的人,才知道自己的可怜。记得1994年到人民教育出版社办事,刚好我敬慕的张中行先生就在那间办公室,也聊了几次。后来有人问我和张先生聊了些什么,我说,谈南京的天气,谈北京有什么好吃的。对方问:“见到大师为什么不谈谈学问?”我回答说,人要有自知之明,书读得太少,底气不足,怎么谈?有位老师据此夸我“谦虚谨慎”,其实我是不敢谈读书。因为我读书少,和大师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上,担心谈不到一起,或是无话可说。--不过,我又感到一种安慰:一个人读书读到知道自己可怜,大概也可以算是读懂了一点书吧。越读,越发现自己的可怜;越觉得自己可怜,越是想多读。我曾在一篇短文中说到,早年是有时间而没有书读,中年是有书没有时间读,再以后是既有书也有时间了,但是眼睛大概要花了。   

                                                

        时间过得真快,我近视眼加老花眼已经好多年了,上课时看同学戴着眼镜,读书时又必须摘下眼镜,很伤感,觉得这双眼睛还没读多少书呢!我现在几乎不敢到书店去,那汹涌而来的新书常常让我不知道该如何接纳。时间对我们来说永远是吝啬的,这是因为教师的职业限制。时间对我们也是公平的,因为一个真想读书的人永远不该说自己没时间读书。

       读书不一定非得读成专门家。如果读书能使自己感觉快乐,也未尝不可以作为一种目的。把读书的形式和意义看得太重大,这也许正是中国人读书脱离实际的原因。我读书一向比较杂,说不准这是职业习惯还是个人兴趣使然。我想了解的东西太多,举凡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军事历史乃至通俗文学,我都愿意看一看,有的还愿意作深入的阅读。犹如真正的美食者应当尝百味一样,爱读书的人也应当广泛涉猎。读书杂,也可能和我在农村“见到什么看什么”不无关系,因为既然没有“精米白面”,那只好“吃杂粮”;“吃杂粮”的好处,简单地说,就是“香”。在读书问题上,“尝百味,不偏食”应当是重要的原则。

        常有人问:“对你半生影响最大的书是哪一本?”我感到难以回答,这也许是因为喜欢的书太多。但是更主要的,可能还在于视野不断开阔,认识在不断地提高。一本书不可能包容人类全部的精神需求,如果一生道路受一本书的影响,那有可能陷入盲目的崇拜。虽然我在读书上感到了自己的可怜,但是并不表明我对任何书会顶礼膜拜,思想者绝不是乞讨者。

 

        对同学们说的话——阅读是给自己的储蓄

        坚持阅读足以让我们成长。阅读对写作的帮助,大家一定都清楚:它教会你用什么样的语言去写,教会你组织、整理、安置你想说的话,给你审美的眼光,给你比较的能力。甚至它给你素材,给你可借鉴的模子,还帮助你找到自己适合或喜欢的风格。你要思考,它就是你思考的底子;你要提笔,它就是你笔尖下蘸着的墨水。这是仅仅靠写作来提高写作所不能很快获得的。
对于需要在一小时或者四五十分钟内完成一篇作文的学生来说,阅读能够让你做到思路顺畅、信手拈来,这大概就是其最直接的意义;然而我们不会一辈子是埋在考卷中的学生,阅读所能回报给我们的也远不止语文考卷上的分数。
阅读首先应该是文字的阅读,但最终的目的是到达对生活和社会的阅读。文字的阅读使人获得阅读的能力,然后才懂得如何理解生活。也许有人认为这样说很空,很虚妄;但这一层意义恰恰再现实不过——当所有的语文考试结束后,没有人会逼迫你继续写作,你也不见得会希望成为一个作家;但不管日后走什么样的道路,我们所有的人都要面对生活。这时你会感激阅读带给你的悟性。真正的阅读我想就是这样。它非但不是闭门造车、向书呆子靠拢;相反却可以有效地锻炼人的思考分析。即使我们的学业负担很重,阅读也不该远离我们的生活;功课越是乏味枯燥,阅读就越显得重要。否则,我们将和功课一起乏味下去,生活也将成为日升日落机械的重复:因为长期处于一个不变的环境中,没有那么多思考和感悟的源泉。

       还有很多人不阅读并非因为不明白阅读的重要,最可怕的障碍是浮躁和急功近利。急功近利似乎比浮躁更让人头疼。后者仅仅是读不进去,而前者根本不愿意去读。“有什么用啊?”是最常见的形式:在这里它并不是疑问句,而是在表达不屑,并且排斥他人的解释。没有什么比无法沟通更令人心痛了。看一套代数题型归纳或做一套物理考点总结会让人在下一次的考试中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分数有显著的提高,于是越发习惯“快餐”生活的我们由衷地感到“很爽”,再一想昨晚一小时的阅读并未使语文考卷上的分数明显地变漂亮,心里就有了放弃的意思。但阅读确实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它拒绝“按揭”,不会让你突然拥有壮观的收效然后一点一滴地来还;它只能靠“储蓄”,要你坚持,要你付出,但最终它一定会回报你所希望得到的一切。

        我真诚地希望同学们,能在头脑最灵活、记忆力最佳的黄金岁月里,为自己储蓄一点底子,时间总会过去,正确的总会被证明。
最后,祝我们新一届读书节的各项活动圆满成功!
 
 

        邢一迪:听白金老师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哎,不对,书还是要读的,同学们一定要抓住读书节这个契机,让书籍充实自己的生活。

        陆韬羽:下面有请教学处马主任。

 
        马主任:同学们:早上好!
 
        从今天开始威尼斯官网的第十四届读书节拉开了帷幕。本届读书节有一个重头戏,那就是本周五青奥会组委会将依托威尼斯官网的读书节举办一个迎青奥倒计时1000天的大型庆祝活动,届时青奥会组委会将在威尼斯官网报告厅举办一个以迎青奥畅谈青年人健康成长的演讲比赛活动。青奥会组委会之所以选择威尼斯官网的读书节作为迎接青奥会纪念活动的一个平台,我想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是对威尼斯官网学生素质的肯定,二是大家都看到了读书对于青年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在认真学习各门功课努力应付各类考试的同时,一定要坚持读书。虽然获得知识的途径很多,但是读书依然是我们求学的最基本形式,在一定意义上讲,读书几乎可以和学习划等号。读书多,就意味着眼界更加的开阔,更加会思考问题,更具有创新精神。在这里,我想引用新东方创始人余敏洪先生说过的一段话,他说:“底蕴的厚度决定事业的高度。底蕴的厚度主要来自于两方面,第一多读书,读了大量的书你的知识结构自然就会完整,就会产生智慧;第二就是多人生经历。把人生经历的智慧和读书的智慧结合起来就会变成真正的大智慧,就会变成你未来创造事业的无穷无尽的源泉和工具。 有的人会问我,读过了忘了跟没读过有什么区别呢?其实完全不一样。就像你谈恋爱,一个谈过恋爱后又变成光棍汉的人和一个光棍汉相比是有自信的。因为当他看到别人在谈恋爱的时候,他会在旁边“嘿嘿,想当初老子也是谈过恋爱的嘛”。实在不行来不及读,你可以到书店看着那些书,记着那些名字用手摸一下,这样也能增加一点人文气质。”

       同学们,读书节在威尼斯官网已经举办了14个年头,经常有人说读书节不像外语节和艺术节那么生动有趣,那么让人热情洋溢。我以为读书节所营造的就是一个让人能够理智地审视自己的阅读生活,检阅自己的阅读深度和广度的书香氛围。不一定需要热闹,也不一定需要大张旗鼓的宣传。它所需要的是每一个人都能够认真地回顾:这一段时间以来,我究竟读了那些书,从中我得到了多少收获;需要的是每一个人都能够认真的规划:今后的一段时间内我还准备读哪几本书,哪些书是我非读不可的。我欣喜地发现在我们的学校有相当多的一部分同学始终保持着良好的阅读习惯,相当多的同学正在阅读那些连大学生都很难读懂的学术专著,这是我们南外之所以成为一所精英学校的立校之本,也是我们南外学生真正能够引以为骄傲的核心资本。

        同学们,作为老师,我们真心希望大家将读书作为一种习惯,把它变成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读书,进一步拓宽和夯实我们成长的道路!谢谢大家。

 

        

        邢一迪:谢谢马主任的精彩发言,本次晨会到此结束。